第61章
作者:汀柏荣荣      更新:2025-09-27 14:56      字数:3203
  她能做得只有一件事, 那就是拖延技术被突破的时间。
  只要在安国攻破汴国之前, 让汴国人不知道铁怎么打造成兵器就行。
  铁本身如果打造成兵器, 会变得很脆,实际上, 任何锋利的铁器都是合金, 是掺入其他物质的非纯铁的存在。
  这是一个技术难点,不容易攻破的技术难点。
  沈知微想明白后,看向还在愤愤不平的安金,说道:“堵不如疏, 景昌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无处不在的眼睛打交道,安金,你可以向外公布一些东西,然后在此之上,做一些遮掩。”
  与其让人们误打误撞,试验出正确的道路,不如一开始将人引到歪路上去。
  对于实验来说,不怕没有结果,就怕有结果,但结果全错。
  这个时候,你不光不知道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,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重新溯源,逐一排查步骤,会浪费更长时间。
  沈知微需要这个时间差。
  安金若有所思,妫央闻言则是大喜,他就说大王不是寻常人,看看这主意多缺德……不对,是多聪明啊!
  “妙!妙啊!真乃妙计也!大王英明,吾等远不及大王!”
  妫央恨不得跪地赞叹,他称赞大王的时候,一脸真诚,好像说的话全都是发自肺腑,半点儿不虚。
  沈知微被他那超赞的谄媚语气给取悦到了,怪不得大王都爱奸佞,一个长得不差,说话好听,办事牢靠的奸佞,谁能不爱啊!
  忠言逆耳利于行,可忠言实在是太逆耳了,真听不进去一句啊!
  沈知微轻笑了一下,说道:“央才是妙人,此次一举捉出细作,是太宰的功劳,该赏!金最近可有空隙?为太宰锻造一把剑如何?”
  时人爱佩剑,尤其是读书人,舞剑饮酒乃是一等一的雅事。
  妫央如今的佩剑名叫观心,是他幼时求学的老师为他所求,因佩剑时他还是个少年,剑身有些短了。
  安金是名副其实的铸剑大师,她如果能亲手为妫央锻造一把剑,必能让妫央扬名,加之此剑还是大王亲自为他求来,传出去,妫央的大名会在每一个读书人耳边响起。
  剑好不好另说,牌面真的是太足了。
  妫央当即致谢,欢天喜地的等待自己的新剑,他打算将观心拿到安金跟前去,看看能不能将观心上的宝石重新镶嵌在新剑上。
  安金很是感激此次妫央的提醒,因此对为妫央铸造佩剑一事并不排斥,应下此事后,果断下去准备了。
  等安金离开,妫央跟沈知微提起一个人来。
  前太宰,现如今的首辅——祝。
  祝姓姜,氏景,景祝之前是太宰,如今是首辅,在朝中的存在感一直不是很高。
  主要是他是先王的太宰,与先王关系亲近,他本想辅佐先王的王子,谁知先王迟迟没有儿子,后来一个不知名的王姬登上了新王的宝座,他与王姬不相熟,更谈不上有什么利益交互,因此他很长一段时间,都在沈知微面前当木头。
  不说话,不做事,上朝就在那儿一站,比大殿的柱子还沉默。
  可能也是年纪大了,所以他也没什么跟年轻人争斗的心气,又或者是实在看不上景昌这个大王,所以就算是沈知微将他从太宰的位置上踢下来,给了个没听说过的首辅,他也没怎么折腾。
  表面上看确实是没怎么折腾。
  实际上,这位老太宰估计快要气死了,觉得景昌的年轻人,包括大王,都不把年老的他放在心上。
  可能是人老了,又想起家庭的温暖了,反正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景祝突然跟汴国的人联系上了。
  根据妫央所说,景祝倒也没有做其他的事情,只是给汴国的人行一些方便,好歹他是曾经效忠大王的士大夫,不可能做太过分的背叛之举。
  只是给予细作方便,跟通敌叛国有什么区别呢?
  沈知微这才想起来,景祝姓姜,没准儿百年前他和汴国国君是同一个祖宗。
  妫央盯着这位老太宰已经很长时间了,起初他是想着实在盯不到扳倒对方的证据,那就暗地里使一些小手段,反正他一定要拿到大王亲自为他设立的首辅之位。
  没想到还没等他的耐心消耗完,老太宰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罪名。
  妫央手中的证据确凿,沈知微看了一遍之后,连老太宰都没有叫进宫,就将对方的官职给撸下来了。
  那么喜欢给敌国的人行方便,干脆就去敌国当官好了,不管是在哪个世界,沈知微都特别讨厌这些通敌叛国的家伙。
  随着这位老太宰被沈知微查出和汴国有所勾结,并被她撤去所有官职,其余贵族都老实了不少,反正没人敢再跟汴国的人有联系。
  妫央派了一批人专门向外透露锻造铁器的法子,那些法子都又零碎又奇怪,听到这个法子的细作都有点儿不太相信。
  只是他们已经没法接近百工坊,如果不拿这个消息去交差,他们背后的人不会乐意。
  为了自己的命和前途,细作们眼睛一闭,心一横,将自己听到的乱七八糟的消息全都传回了汴国。
  身处汴国的人尚未得知景昌发生的事情,还以为这些消息全都是真的,老老实实根据消息里的步骤去炼铁,锻造铁器。
  结果不是炸炉,就是出一批废铁,这期间又是折腾工匠,又是耗费大量物资与钱财,他们怀疑了所有人,偏偏没有怀疑消息本身是错误的。
  其造成的结果就是汴国在前线屡战屡败,不光原本的武器不够用,新武器用了就死人,后续的物资还有些跟不上了,这场大战,汴国的士兵身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坏状态。
  沈知微知道此事之后,暗中笑的合不拢嘴,表面上非常淡定,一副早有预料的模样,转头给妫央一堆赏赐。
  妫央想要首辅之位,而不是赏赐,沈知微没想到送钱还送不出去,首辅这个官职目前就是一个空架子,沈知微不太想坑一心为她做事的妫央,并将此事与妫央细细说明。
  妫央还挺固执,他直言道:“首辅之位乃是大王为央亲自设立的官职,如今此官职空悬,央为何不能担任?至于说首辅之下人手不足,也不过是一时之事,日后慢慢寻搜罗人才,填补空缺便是。”
  人手不足的问题从来不在妫央的考虑范围之内,妫央自己就有门客数人,实在不行,就让那些人暂且在首辅底下办事。
  正好还能就是为那些门客谋一个官位,到妫央底下拜为门客的人,大多数都是家世背景一般,没法举荐为官的寒门。
  如果能为他们谋一个官职,不管这个官职是小是大,他们都会很乐意。
  首辅的权力极大,一旦妫央掌控首辅的权力,会比他在太宰的位置上做官,更有前途。
  沈知微突然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错觉,她之所以不乐意让妫央成为首辅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,她并不想把内阁的制度拿出来。
  原本的老太宰坐在这个位置上碌碌无为,首辅就是一个名头,可一旦妫央成为首辅,他必然是要折腾一番,内阁的制度比现如今实行的官员制度要更先进,而且如果推行内阁制度,可以顺理成章的推行科举。
  毕竟光靠举荐的那点儿人,压根儿没法填补内阁制度所需要的官员基础,科举一旦推行,就涉及到培养学子。
  众所周知,学校培养学生的速度,远超目前各大世家奉行的精英教育,不必太久,三五年的时间,一代学生起来就能培养下一代。
  这可不行啊,这周朝不就起来了吗?
  沈知微只需稍稍推测,就能看到自己永远不可能亡国的未来,所以她不能让妫央当首辅,必须将那个可怕的未来扼杀在襁褓之中!
  “大王,如今胡郎中带领天子之兵正在攻打永明城,此战若胜,大王可掌控大半汴国,从此以后汴国便会消失在九州,汴国国土辽阔,仅靠景昌的臣工,根本无法实行大王在泰晟实行的郡县制,大王须得在此之前,准备足够多的臣子,央愿为大王分忧!”
  ?
  当我打出问号的时候,不是我有问题,而是你有问题!
  沈知微以为自己听错了,谁在攻打永明城?胡幼安?
  “你刚刚说,幼安在攻打哪儿?”
  细听之下能够听出来,沈知微此刻的声音正在微微颤抖,连那张素日里没什么表情的脸,都能看出一丝丝崩溃。
  可惜此刻妫央满脑子都是想当首辅这个念头,他压根儿就没有看出,大王此刻的神情有什么不对劲。
  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说道:“其实胡郎中已经围困永明城数日,只是汴国的人一直在负隅顽抗,因此迟迟无法攻破城门,再这样下去,很可能会等到安国的大军,胡郎中已经往景昌送来了军报,大王这几日忙着处理姜祝之事,可能还没有翻到军报?”
  哪里是没有翻到军报,根本就是沈知微习惯了磨磨蹭蹭,慢节奏的处理政务,反正景昌附近也没有什么大事,她没必要每天工作那么久,所以两三天前的消息她今天都不知道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