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
作者:
迢迢不休 更新:2025-07-26 07:40 字数:3101
这是什么意思?难道日后张廷玉不能走到内阁的位置?
状元不进翰林院,这倒是开朝头一次。
这一下儿张英的脸色更不好了,觉得这个儿子本就难登大雅之堂,现在更是打破一贯的传统。
连翰林院都进不去,真是让他颜面扫地!
满朝文武谁都不清楚,康熙是怎么想的?
而张廷玉下放的这个地方,也是众位阿哥都比较熟悉的地方——盐城。
张廷玉成为了赵申乔手下,接替了原先赵申乔的官职,成为了盐城的县令。
众人虽然不理解,但还是乐的见到这个结果。
汉人就该有汉人的自觉,就算考上了前三甲,也没有去翰林院等好地方就职。
那将来朝堂上位列高位的,还是他们满八旗子弟。
简亲王自从端敏公主回来后,便除了上朝之外,就闭门不出。
生怕哪里招惹了端敏,再闹的天崩地裂的,让皇上突然就想起在江南发生的事。
现如今,蛰伏了这么久,好像皇上已经淡忘了江南的事。
想到这,简亲王心中略定了定神。
一切都是他自己做贼心虚,可能在皇上眼中,明朝余孽朱三太子朱慈炯这个事,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。
想到这,简亲王和安亲王对视一眼,安亲王率先站出来,对着康熙禀奏道:“皇上,臣有事要奏。”
“皇上如今学院已经开设,有不少年幼者入学,但这几年间若是一直在书院里读书,不愿意出来考童生……”
总不能从四五岁启蒙,一直到十三岁朝廷就白白养着呀。
许多大臣也点头,朝廷给拿钱读书和自己掏钱读书那是不一样的。
朝廷你拿钱读书,只能等你几年的时间。
如果是你自己读书,你读到老,学到老都没人管你。
你考不上就考不上了,谁让你家有钱,那也无所谓。
但朝廷给你拿钱,每年不说别的,笔墨纸砚都需要钱,还有一些人力物力。
哪能说让你从四五岁一直读到十几岁。
“那就三年吧,初学堂定三年为期,到了三年过后,不论是否考上了童生,都结业。”
三年学习三本书,其实不算难,百家姓,三字经,千字文。
并不是说你三年之内必须要考上,而是在学堂三年,学完学透了这三本书,你就可以毕业了。
之后是去考童生,还是选择其他的路走,朝廷就不管你了。
毕竟该教的都教了,剩下的就看个人的领悟和参悟。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。
童生三年考上的有很多,几十岁,几十年的都考不上的,也一抓一大把。
这次科考前三甲均为汉人,让这些八旗子弟感受到了危机。
毕竟他们家族子弟是可以萌荫入仕,但想要当大官,而不是七八品的晃悠,也是需要走科举的,或在军队摸爬滚打两三年,才能往上爬。
至于中学堂和大学堂,现在还没开设,自然是没有商定。
不过各地反应都不错的初学堂,倒是明年可以看一看成果,若是岁考成绩不错,那就可以全面推广初学堂。
可随后,康熙又颁布一条政令,让在场的大臣都有些惊愕。
“日后科举分两榜,一榜为汉,一榜为满蒙。”
康熙看向朝中大臣缓缓说道:“日后满蒙学子依据科举排名下放到宗人府,理藩院各部。”
也就是说,康熙准备重用汉臣了,而朝廷也会将更多的机会留给汉臣。
只有那些汉臣进不去,掌管皇家宗室的部门,才是那些满蒙子弟的官职。
“若是汉臣人数不足,才学能力不足,则在满蒙学子中择优而取。”
石静娴环顾朝堂,这则政令一出,日后朝堂世上,再也不是满蒙八旗子弟的一言堂了。
到时候会有更多的汉人走进朝堂,真正的和八旗子弟抗衡,让朝堂上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。
而不是说一人启奏,所有姻亲不是跟着从奏就是持默认态度,将皇上架在那里。
日后的科考,满人和满人争,汉人和汉人争,八旗子弟再也无法依托家族带来的便利,妄想将汉人子弟挤下去。
无法联合,便成了对手。
(这个是历史上康熙做的决定,不是我杜撰的,我只是改编一下:直接罢黜八旗子弟的科考,毕竟八旗子弟想要入仕机会很多,就没必要再和汉臣抢科举的机会了,这也是为后期朝堂上有近乎一半的汉臣打下了基础。)
朝堂的大臣们一个个都不太高兴,这说明日后官职衙门都要按照满汉划分。
而满人八旗子弟居然成了汉族子弟的替补!
还好六部尚书等诸多职务都共设满汉两职。
同大臣们一样不开心的,还有温宪公主。
自从接到了皇上的口谕,十分生气但又无可奈何。
只能再次把这仇再次记在了太子和太子妃的身上。
不让进宫,她便在外面三五不时的耍着公主的威风,时不时的款待各种朝臣夫人,不是去这个宗室家里坐坐,就是去那个大臣家里坐坐。
走的时候便收取一堆的好处和礼物,大摇大摆的回到驿馆。
要么就是去恪静或者端敬公主府,一呆就是一天。
不是和端敬说羡慕她能被皇阿玛接回来,被几个兄弟爱护让人羡慕,就是说她二嫁,让人感叹。
端敬性子柔弱,从小的生活让她变得敢怒不敢言,即便是被这个妹妹戳了伤口,掀了伤疤,也只能温温柔柔的笑着。
等人走了,不是暗自伤神的流泪,就是沉默寡言。
除了刺激端敬,温宪还去恪静公主府,进门就像进自己家一样。
“当初这府邸还是皇阿玛和额娘派人按照我的喜好给我督造的呢。”
温宪看着恪静公主府,心中的怨气,怒气齐齐涌上心头。
第三百一十章 留在京城
温宪公主是看假山也生气,看亭廊也生气。
总觉得是恪静公主抢了她的府邸,还抢了她的婚事。
凭什么?凭什么就是一个贵人所出,敢抢她的东西?
就算不能拿恪静公主怎么样,她也可以多恶心恶心恪靖公主!
恪静公主哪里不会察觉到温宪的这点小心思。
想把她当做三姐姐似的软柿子捏,那温宪公主可想错了。
于是恪静公主面上柔弱,实则刚强的很:“是么?那倒是要谢谢妹妹替姐姐督造一座这么合姐姐心意的公主府了。”
温宪公主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,每次看见年羹尧,都觉得若不是因为太子和太子妃,现在住在公主府的人就是她。
嫁给年羹尧的人也是她!
现在给年羹尧怀孩子的也是她!
于是看向恪静公主,就像是在看一个夺人所爱的小三一样。
仿佛若没有了恪靖
每每到恪静公主府,都要一直等到年羹尧下朝回府,然后像自家女主人一般,去迎接年羹尧。
扰的年羹尧不胜其烦,又无法对温宪公主说什么。
“夫君…”恪静公主等温宪公主走了,一改在温宪面前的强势。
对着年羹尧泪眼涟涟,柔弱无助。
年羹尧本就有些大男子主义,与恪靖公主成婚之后的生活满意非常。
如今看着被自己捧在手心里的人儿哭的梨花带雨的模样。
年羹尧真的心肝都要被揉碎了。
“别哭,夫君给你想办法,都是做额娘的人了,让女儿看了笑话。”
年羹尧如何哄恪靖公主暂且不提,最后这样的日子,是在端敬公主和恪静公主哭哭啼啼的进宫去找皇太后和端敏公主。
以康熙再次被端敏公主叫去练武为结束。
温宪公主好像丝毫不知道自己名声已经臭到人嫌狗憎的地步。
康熙不让她出驿馆,让她安安分分的养胎。
她便开始让人找十四阿哥。
十四阿哥每天都在皇宫中,倒是听闻了自己姐姐失宠的传闻,但他觉得这不太可信。
毕竟姐姐只是有些任性,对他却是很好的,皇阿玛又一贯对女儿家宽容无比。
更何况姐姐现在怀着身孕,见了红,自然是需要好好养胎。
于是不知道社会险恶的十四阿哥,接到温宪公主的邀请,欣然赴约。
毕竟姐姐难得才能回来一次,他也该好好陪陪姐姐。
“阿弟。”温宪看见十四阿哥,便开始流眼泪。
温宪公主这一见面就流泪,唬的十四阿哥以为她在敦多布多尔济那里受了什么委屈,就要撸袖子给姐姐出气去。
“阿弟,你能不能同额娘还有皇阿玛说一说,能不能让我留在京中。”温宪公主拉住十四阿哥,将目的说出来。
“你都不知道姐姐每日在喀尔喀过的是什么日子。”
温宪公主低下头,想到在京中的逍遥日子。
再想到在那风打在脸上,都泛着疼的喀尔喀,一时间倒真有些情真意切的哭了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