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19节
作者:见月明      更新:2025-07-21 21:38      字数:2329
  帖木儿帝国、金帐汗国、穆扎法尔国……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。
  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,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,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。
  明人去了安西,学习安西本地文化,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。
 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,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。
  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,这是之前就说好的。
  之所以现在没动静,是因为强敌环伺,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。
  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,佛道两教就会跟进。
  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,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。
  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。
  让大同思想过去?
  别开玩笑了。
  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,会被冲烂的。
  别说是安西,就算是炎洲、殷洲等地,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。
  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,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。
  数来数去,能承担得起这个任务的,只有理学。
  前面已经说过,理学是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学,与佛教碰撞之后的产物。
  在应对宗教冲击方面,它天然具有优势。
  毕竟它确确实实压倒了佛教和道教。
  把它丢到安西和那里的思想进行碰撞,想必是非常精彩的。
  先用理学思想去教化蛮夷,使其华夏化。
  然后再用大同思想整合过来,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。
  而且不得不说的是,就目前来看,大同思想对华夏以外的地方来说,太超前了。
  人家要么还处在原始社会,要么还处在封建奴隶时代。
  那些封建主和奴隶主,能接受的了这个思想才见鬼。
  领先半步是超前,领先一步会扯着淡的。
  所以,这个任务理学是最合适的。
  听完他的分析,老朱虽然还是很不乐意,却也不再反对。
  “你们两个也大了,这事儿自己看着办吧。”
  朱标却很支持:“如果真能让百万理学门人走出去,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。”
  “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商榷,尤其是不可强迫他们去。”
  朱雄英说道:“我已经有了计划。”
  他的计划很简单。
  就在理学大儒们又一次上书,试图游说朱雄英的时候,他终于开口:
  “大明分封诸侯国,正值用人之际,真有能力何处不能施展才华?”
  “当年长春子以七十余岁高龄,西行万里求见成吉思汗,为道教求得了发展的契机。”
  “你们与其用语言来游说我,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的用处。”
  这还是皇家第一次正面回应理学的请求,理学大儒们非常兴奋,连忙再次上书。
  不是我们不想去,而是朝廷打压理学,诸侯国也不敢用我们啊。
  这话正中朱雄英下怀,立即下旨:
  “云南、交趾、西域、辽东、北方草原,乃至南洋、秦、燕等地,都不得阻挠理学门人出仕。”
  他还特意给诸多藩属国国主写信,要求他们一视同仁的对待理学门人,不可歧视。
  这下理学门徒再无话可说。
  事情到了这一步,大家其实都知道了朝廷的打算,就是要让理学走出去。
  替大明教化四方。
  这不禁让人想起了,当年大明对待佛、道两教的手段。
  先是打压,然后引导两教向四方传教。
  简直一模一样。
  那么理学派系对此是什么看法呢?
  他们心情很复杂。
  搁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,什么玩意儿就让我们去蛮荒之地搞教化?
  我们要的是主政天下,是引导华夏前进方向。
  但现在,他们已经没这个心气儿了。
  尤其是看看佛道两教现在的情况。
  庙观遍布大明势力影响范围内。
  各少数族群的部落,几乎都有传教的和尚、道士身影。
  很多部落甚至已经集体皈依了两教。
  对于大明的后续政策实施,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  两教也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。
  可以说,两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。
  理学要是按照朝廷的计划,去边疆、去藩属国,不说能再次兴盛,至少不会被打压的没有生存空间。
  很多理学门人,选择了出去试一试。
  也有些理学门人,心中憋着一口气,朝廷不是看不上我们吗?
  那我就证明给你看。
  于是,也出发去了边疆或者藩属国。
  还有些人,想出去但找不到门路,又害怕被骗,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  这时,朝廷再次给出消息。
  但凡想出去的,可以找衙门报备,朝廷会给他们一个妥当的安排。
  还可以去各藩属国的使节馆求职,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直接去那里任职。
  对于各藩属国来说,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。
  纷纷派人前来大明,开出了优厚条件,吸引人才加盟。
  解缙更是广发信函给自己的好友,邀请他们来南洋开创全新局面。
  这一下,更多人选择了走出去。
  不过总的来说,选择走出去的依然只是少数。
  华夏人的乡土思想是非常重的,轻易不会离开家乡。
  就算离开了,终有一天也会回来的。
  这就是所谓的叶落归根。
  但凡有一点办法,没人愿意背井离乡。
  不过到了这会儿,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抱怨朝廷了。
  不是没给你们机会,而是你们自己不愿意。
  就算他们抱怨,也很难再获得其他学派的同情。
  这还不算完,紧接着陈景恪又对理学来了一场大型的pua。
  他找了许多人,在报纸上贬低理学。
  然后话锋一转,你们这么差劲儿,皇上仁慈不嫌弃你们,愿意给你们机会。
  你们还不赶紧抓住,还不知道感恩,简直忘恩负义。
  活该被打压。
  大明周报,作为官方媒体,还是唯一的报纸。
  其影响力自不用提。
  不管真相是啥,反正现在大家都开始用异样目光看理学门人了。
  这让一众理学门人别提多憋屈了。
  再也没人提朝廷打压的事儿了,也再没人上书要求皇帝重用理学。
  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年尾。
  就在大家以为,明昭二年平稳落地的时候,朱雄英的一道圣旨再次掀起了波澜。
  第490章 治心治事
  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,大家都开始忙着做一年的汇总。
  自从陈景恪提出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,朝廷的工作量暴增。
  月底、年底成了最繁忙的时候。
  不过陈景恪倒是轻松了,大明的行政体系越完善他就越轻松。